Skip to main content

讀書心得:最高閒聊法

·173 words·1 min
Life Book Psychology Talk
Author
Ian Chiu

book

前言
#

最近換了新的工作環境,理所當然的要開始一連串的社交,熟悉新同事、新環境的過程了。 同事們人都很好,但我真的是慢熟的人,常常覺得要很快的跟大家熟絡超爆難啊! இдஇ
剛好在誠品看到相關書籍,花了一個週末好好研讀一下。 老實說,我是把他當成 「工具書」 的形式在閱讀,學習到了很多新的觀點和技巧,因此做一下紀錄。 希望自己能順利使用上,在認識新環境能派上用場 ヾ(◎´・ω・`)ノ


閒聊和一般對話完全不同
#

有個段落在這本書的開頭就立刻抓住我的眼球! ฅ(๑*д*๑)ฅ!!

閒聊和一般對話完全不同。對大部分人來說,對話大多只有下面兩種情況:
① 跟朋友或熟人無拘無束、輕鬆地聊天。
② 在工作場合,嚴肅正經地對話。

這些就是所謂的「一般對話」。
但閒聊算是第三種對話,不在這兩種類型之中。而大家閒聊時,都使用上述兩種類型的對話方式,所以大多是以失敗收場。 閒聊指的是「跟關係微妙的人,以適當的對話拉近關係」,是非常細膩的對話方式。

當下看完真的深有感觸。① 跟 ② 的情境我都可以很順利的去聊,但是像跟同事午餐過程的閒聊,總會感到力不從心。 書中直接把「閒聊」拆出來定義成另一種對話,讓我覺得非常親切,可以用一個新的概念去看待「閒聊」。


閒聊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「建立人際關係」
#

重點不在「內容」,而是你來我往的「持久性」。
對話的你來我往,能持續不中斷就好。

閒聊的內容,在於交流心情,而非交換資訊。
太過於重視結論、要獲取東西,都會讓閒聊太有壓力,不容易持續,交流心情就會簡單許多。

還記得之前也在網路上搜尋這類型的議題,那時候想了解怎麼做好每次的 Small Talk,也有看到一部影片說得很好。

Small Talk 的本質不在於內容,而是對話一直持續的過程,讓雙方都感受到我們想繼續加強這段關係。

這是一個很酷的觀念衝擊 ∑(ι´Дン)ノ,也讓我有了很深的體悟。
過去關注的地方可能都錯了,都把閒聊的目的放在了解對方、找尋共同話題,最後加深關係。 所以會出現很多問卷式的對答,或是腦袋拼命思考自己要創造什麼人設。
但其實這可能都太躁進了,當下先讓對話能持續下去,或許才是加深關係的捷徑。 畢竟你都聊順了,怎麼可能關係不好,對吧?


閒聊不要交換資訊,要交流心情
#

我覺得這是貫穿整本書的一個核心想法,書中多次提到不要在意內容、甚至還說別人問 A 其實可以回 B。 書中多次強調讓對話延續才是重點,所以基於這點,我們更加著重「交流心情」而非「交換資訊」。

接近直覺式的回應心情與感受,給予情緒價值。而不是花費心力去思考某個複雜的答案,或是挖掘埋藏在深處的某段記憶再給予回覆。 前者更容易讓關係更貼近,後者則會讓雙方對於對話感到更多的壓力。

我覺得白話文來說,就是…

「給我放下我那個多餘的『理科臭直男思考』!!」 (/‵Д′)/~ ╧╧

不用什麼都有意義。 閒聊就是在過程不用去追求意義,這樣才能更容易取得我們要的意義 (加強彼此關係)


書中的一些酷東西和小 tips
#

蒐集一些可能對我有用的酷東西和小 tips,讓我遇到要閒聊的場景時,可以隨時過來複習一下 ( ~'ω')~

降低問題的程度,不要給予太大壓力
#

不要問「興趣是什麼?」,改問「最近迷上什麼?」

很多人被問到興趣其實壓力很大,會在想這樣的程度算是興趣嗎?我真的很喜歡做這件事嗎? 但只要稍微改變問的內容,直接大幅降低問題的程度,變得毫無壓力、很好回答。

不要問「你為什麼討厭青椒?」,改問「你有多討厭青椒?」

不要問「Why」,問「how」。
問「how」是在問一個感受的程度,是一種心情上的表達。而問「why」變成是要取得答案,這種要深入思考就會是閒聊的大忌。

我覺得這個 tip 超酷的,那時候看到起雞皮疙瘩 (°ロ°٥)
只是換一個問法,就真的變得超!級!好!回!答!
但我還在細品這其中的奧妙,還沒找到一個很好的規則去應用他。


沒有共同話題反而是個機會
#

沒有共同話題也沒關係,反而可以請他多說說不是共同話題的部分,對內容保持好奇就可以聊下去。
可以往這架構去問,就可以慢慢延續下去:

  • 過去 「從以前就很喜歡嗎?」「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的啊?」
  • 現在 「現在也很常做嗎?」「最近有什麼推薦的嗎?」
  • 未來 「這個週末也是嗎?」「下次有想參加的活動嗎?」

「爆雷」可以讓對方安心
#

有時候先透露結局,可以讓對話變得輕鬆許多。

「很芝麻小事的話題。」
「非常無聊的話題,可以嗎?」
「我想講個真實發生在我們公司人資身上的恐怖故事,可以嗎?」
「你要聽聽我老家的狗狗做的蠢事嗎?」


用代號描繪你的故事
#

如果一段閒聊登場人事物過多,可以取一些綽號、代號,可以讓閒聊更有畫面。
我覺得這就像是工作討論技術議題時,我們常會搭配手繪圖更好理解與溝通。


不要誤以為看完書就可以當主 Key
#

像我們這種不擅長閒聊的人,肯定對於那些能掌控全場的主持人類型的人充滿嚮往。
但看清楚現實,我們不適合當萬眾矚目的主持人。 反而對話中的潤滑劑比較適合我們,善用技巧去給予情緒價值,會更適合我們在「閒聊」中的角色定位。


挑選關鍵字來回覆
#

每一句對話中,都可以思考剛剛對方拋出來的話,哪個關鍵字可以更好的延伸聊下去。

「我昨天去車站附近的一家拉麵店,排了好久的隊才吃到。」

比如這句話就可以思考「車站附近」、「拉麵店」、「排隊」哪個話題更適合延伸下去?

  • 「車站附近」可以這樣展開:
    • 「你經常去車站附近嗎?」
    • 「車站附近還有 OOO 也很好吃哦!」
  • 「拉麵店」可以這樣展開:
    • 「哦!你有在蒐集拉麵地圖嗎?」
    • 「他是哪個流派的拉麵呀?」
  • 「排隊」可以這樣展開:
    • 「你是那種為了美食會大排特排的人嗎?」
    • 「你好厲害,我的話大概聽到排隊就走人了!」

可以看哪個路線更適合當下對話的彼此,展開對應的話題。

而另一方面,有時候也不需要針對每個關鍵字反應、提問。
什麼也不說,傾聽對方的話,安靜地點點頭,就是非常好的反應了。

對話的你來我往,不要讓彼此喘不過氣。


其他小 tips
#

  • 對話中可以多配上一些狀聲詞和肢體動作,情緒價值比較多
  • 傾聽的重點是「同理對方」,順著對方的感受去表達,先讓他一直說下去來表達他的感受,別忘了要順勢多給予反應
  • 沉默的時候就拿自己周遭的事情來聊,真實且貼近自己的事情,更好傳達心情與感受
  • 閒聊時,不必正面回答別人的問題。只要對話能繼續,怎麼答都行
  • 話題要盡量帶到彼此身上,離彼此太遠的事情,感受也不大,不好表達心情
  • 要注意不要一直都讓對方在說,這會讓人很不安,也要適時地揭露自己才會平衡 (可以抓個三分講自己,七分給對方)
  • 把話題帶回去,延續已經結束的話題也沒問題,只要對話不要中斷就行
  • 不記得的話就大方的說忘了,不要以模糊的記憶去聊

進階版:從擅長的觀點切入
#

閒聊時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觀點、切入點,而非專精的知識領域。

我覺得這個是更進階版的技巧了,當熟悉上面的 tips 之後,可以再往這點繼續專研,目標成為閒聊大師 d(`・∀・)b

書中給了一個範例:

我有個顧問業的朋友,他是「物流」領域的專家。 任何現象,他都能從「為了確實傳遞事物,需要什麼樣的架構」這樣的觀點切入來思考和談論。凡事都從這種角度切入,因此早已 習以為常。

像我就是鑽研「人際關係」。我習慣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分析各種事物。 無論是政治話題,還是體育新聞,都可以思考其背後有著什麼樣的人際關係、人們又有什麼樣的心情, 因此對任何事物都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。 擁有串聯所有話題的觀點。

只要像這樣,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觀點,既可以跟不同領域的人聊,也能做出自己獨特的評論。

比方說,對方這樣展開話題:「我有養狗,最近常帶狗狗去專屬的運動空間玩。」
這個時候,就算你沒有養狗,對狗也毫無興趣,只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,一樣聊得起來。

擁有「物流」觀點的人,可以從「狗狗專屬的運動空間是什麼樣的地方啊? 那個場所必須確保人可以順暢通行,而且要有足夠的空間」等角度來聊。
而擁有「人際關係」觀點的我,則是對「什麼樣的人會去狗狗專屬的運動空間?飼主之間有交流嗎?」等問題感興趣。

當然,獨特的觀點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。 可以先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寫下來,然後試著思考這些事物有什麼共同點。

從自己獨特的觀點切入,便能聊得又廣又深。


心得
#

雖然這本書薄薄一本,但的確改變了我許多對於閒聊的認知。 一開始,還只是當成工具書在看,只想著擷取一些小技巧來幫助閒聊。 但看著看著才發現,原來不只是工具書,還傳遞了很多很酷的概念,讓我學習到很多。

滿推薦和我一樣是閒聊苦主的同學可以抽空看看,或許可以得到不少東西 (。◕∀◕。)